众所周知端午节的到来是每年的五月初五,这个时候人们在农业上也是比较悠闲的,就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,民间也流传着要在端午这天躲端午的说法,听过躲春的风俗,躲端午的说法还是比较稀罕的,也是属于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。
躲端午的由来
从事情的发展来看,躲端午是古时候的人们为了能够有个健康的好身体进行的活动之一。因为在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、五月五日是恶月、恶日。东汉王充《论衡·言毒篇》云:“夫毒,太阳之热气也,中人人毒……太阳火气,常为毒螫…天下万物,含太阳气而生者,皆有毒螫。”后随阴阳观念传入,“恶”又指盛阳,如《论衡》对“五月五日生子不举”的解释:“夫正月岁始,五月盛阳,子以(此月)生,精炽热烈,厌胜父母,父母不堪,将受其患。”《论衡》将五月“恶”的理解或归之于“太阳”以及阴阳术数中“盛阳”,惧畏仲夏五月“太阳”、“盛阳”。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,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,从而产生了“掩身,毋躁,止生色”等诸多禁忌。
民间俗语躲端午
其实从民间的俗语上看来躲端午是比较常见的,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,躲的过程也是比较有趣的。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,癞蛤蟆有巨毒, 能够清热解毒,特别是端午节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,质量最好。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,晾干备用,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,将它挂在墙壁上,风干后就成了中药,称蛤蟆墨。人身上出了毒疽,用此墨画一圈,病情就会得到控制。正因为有此风俗,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,人们说它们是“神虫”。它们这天怕被人捉,纷纷躲藏起来,故而民间有“癞蛤蟆躲端午”的俗语。
风俗活动丰富
除了躲端午的风俗习惯来看,端午节的风俗活动还是比较多的,比如说佩戴香包等。还有挂艾草、菖蒲、榕枝。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(蒲剑)或石榴、胡蒜,通常将艾、榕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