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日照市莒县城区出发,向北驶入206国道,进入招贤镇地界之后,在镇驻地南边的路口向西转,继续走不远之后,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“武家曲坊”的村庄。本文要介绍的人物,就出生在这里。
在介绍这位人物之前,还是先简要说说武家曲坊村的历史。根据《莒县志》的记载,明末,武氏迁此立村,清初随邻村(周边不少村庄都带有曲坊的后缀)而名。主要姓氏有武、董、李、刘等。
本文的主人公,来自武家曲坊村的李氏家族,他的名字叫做李琏。
根据《重修莒志》的记载,李琏,字华周,是乾嘉时期的人物,主要事迹为赈济灾民。
乾隆五十一年,莒县遭遇了一场大的饥荒,不少灾民缺衣乏食。李琏的家境相对殷实,但他没有选择“独善其身”,而是联合自己的兄长李瑞共同设立了一个赈济粥铺,帮助很多灾民渡过了难关。
当时,莒县范围内的赈济粥铺有不少,一开始彼此之间还看不出差别。但到了夏天,一场疫情过后,就有了明显的不同。
在其他粥铺吃粥的灾民,有不少都出现了生病的情况,而在李琏赈济粥铺吃粥的人,基本都无恙。这是为什么呢?
原来,李琏提前制定了三项标准,保证了粥的质量。
这三项标准是:熬粥的米谷一定要清洁,不能掺杂砂土(有不少粥铺粗心大意或者为了节省成本,常常不把米谷洗净,吃了就容易生病;熬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火候(灾民身体虚弱,如果不熟的话,也容易出现消化问题);熬粥时,数量尽多不尽少(有的灾民是远途而来,数量太少,无济于事)。
以上三条看似很简单,但在灾年,能够完全做到的人,其实并不多。通过这件事情,李琏的品行得到了乡里乡亲的认可,他的威望也不断提高。
后来,他又发动村里的富户,出资设立了永丰仓(带有公益性质的粮仓,预防荒年),还修建了一座永安桥,以方便涉水。总之,做了很多的好事。
多年的积德行善,也使得李琏得到官方的肯定。嘉庆二十五年,他七十四岁的时候,莒州知州将其事迹上报给了朝廷,朝廷下令嘉奖。这在古代,对于没有功名的人来说,可以算是莫大的荣耀了。
好人有好报。积德行善的李琏后来活到了九十九岁,这在当时已经是绝对的寿星了。
此文为文章,请勿转载到任何平台!